第257章
两日时间一晃而过。
这两日是平平无奇的两日,可值此多事之秋,朝里朝外诸事繁杂之时,却偏偏平平无奇,平静的让人觉得有几分诡异。
为何说诸事繁杂,多事之秋,话还要近些日子来的动荡说起。
前面灾民和赈济的事且不谈,那事目前一切平稳,京中秩序已是恢复大半,今岁京中售卖粮米盐的商人似乎格外配合。
虽物资上还有些紧缺,价格也比平常贵上一倍甚至几倍,但总算是给普通百姓们留了一条活路。这年月,老百姓们大多很踏实,只要有条活路,心便能定了。
人心一定,民间自然也就安稳下来。
更关键的是,百姓的些许紧张或安稳对京中有些身份的人家而言,无甚影响。
他们所关心的,也从来不是这些普通的百姓们。大不了也就是其中张鹤龄的参与且做出了实绩,让人心中有几分膈应罢了。
让他们的关心的是,都是有“高度”的事。
譬如,前番那么多户部、工部官员的案子。
也譬如,几日前,锦衣卫北镇抚司开张了。且是自弘治五年后,昭狱之中第一次请去了三品大员。
需审理的案子,已不算秘密,也正因如此,有心和无心之人,都格外多了几分关注。
自当今陛下登基以来,睿智一些的人,大致将陛下御极十一载分成了两个阶段。
前半段是承上启下的阶段,后半段则是形成了独属于陛下的执政形态。
至于形态和朝廷格局好或不好,是主动或是被动而成,非一言可论,但至少,对于大多人而言,是合适的。
而其中,弘治五年便是此两段之间的转折。
故而,锦衣卫授命审理弘治五年的案子,也注定了会引起人们的关心。
只要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,此事是为大事,触碰了皇帝的心,更触碰了无数朝臣的心。
不过,锦衣卫似乎极为低调,只是请去了两名官员,后来又放回一人,之后,锦衣卫便好似再也无动作一般。
锦衣卫这边让人一时莫名,接着另一事便直接闯入了他们的视线,动静比昭狱还要来的大。
京中有名有姓的店铺,关乎到官、商、民三个阶层的事,又怎可能是小事。
随之而引起的动荡自然让人毫不意外,通政司的人收奏本都收的手软了。
人们本以为会闹的越来越大,毕竟弹劾风波起来,可没有多少人会在意身份。
或许身份越高,还会让人越来劲呢。
然而,事情又出乎了大多人的预料,乾清宫的奏对细情,大致无外人知晓。但所带来的结果,却没有瞒着,如今大家已都知晓。
李东阳已接管了此事,甚至另两位内阁大臣,户部及刑部、督查院,还安抚了朝野动荡。
到此时,所有人都知道了,此事终于被推上了更高的层次,将人们的目光彻底引了过来。
要知道,自古以来官、商便是难以分割的两个层次。即便商人的地位被朝廷定位的极低,也无法改变其事实。
故此,往往每一个商贾,每一桩营生,都要涉及到极多更高层次的人。
有人关心,有人忧心,更有人担心,大学士都出面了,且看似陛下和朝廷重臣们都有心此事。其带来的影响,实在让人不得不担心。
这还是他们不知御前张鹤龄和几位大臣的奏对细情,若是他们知道张鹤龄所阐述的内容,比他们想象中要来的高,指不定他们要担心成甚样了。
故而,种种之下,关键几个人物,一时间成了京城的焦点。
然,又让他们意外了,出奇的平静。
两日间,李东阳日常早朝,其后回内阁处理些公事,再然后便是一头扎进顺天府。
而张申呢,是当事衙门的主官,但李东阳坐镇之后,他自然放下了主导权。
他似乎是安安静静的配合着李东阳,哪怕是李东阳全无动作,他也无丝毫表示。
也是照常早朝,下朝后回顺天府,感觉和平常无有丝毫不同。
有人问起时,他更是只一句‘李大学士自有章程,唯听上命’回复了事。
你三品大员的尊严呢?你两日前那般雷厉风行的姿态呢?
好吧,张申其人,不说也罢,有张鹤龄掺和的事,张申似乎也极少发挥他的主导性。
外人都戏称,顺天府衙门快成张鹤龄的后花园了,衙差被使唤,大牢被征用,连顺天府后衙都被安排了用场。
张申对此好似丝毫不介怀,且总是异常配合。
此次,又来了一位一品大员,张申无表示,似乎也不足为奇。
那张鹤龄呢?
这位不甘寂寞的外戚官的平静,才是最让人觉得诡异之事。
自那日回府之后,两日间,张鹤龄未踏出府邸一步。
连访客都未曾接待一人,张鹤龄好似在波诡云谲的京城内,彻底消失了一般。
张鹤龄要低调,要循规蹈矩了?
不觉得太晚了吗?
如今京城中,和你张鹤龄沾边的事还少嘛?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佞幸:我的姐夫是皇帝请大家收藏:(m.bidusy.com)佞幸:我的姐夫是皇帝必读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